2024年辽宁省科技计划联合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一、指南编制依据
辽宁省科技厅《关于做好2024年辽宁省科技计划联合计划项目申报立项工作的通知》(辽科办发【2024】33号)。
二、 项目申请说明
2024年度“辽宁省科技计划联合计划项目”(以下简称省科技项目)旨在聚焦我省四个万亿级产业基地和22个产业集群建设,结合我校优势研究方向,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医疗卫生、生物医药、绿色低碳与新能源、现代农业、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土木工程等领域的研究方向。
1. 2024年度省科技项目类型分为:博士科研启动项目、面上项目和重点研发项目三类,申请者需登录“辽宁省科技创新综合信息平台”网站进行项目申报书填报。
2. 博士科研启动项目资助金额5万元,各学院不限申报项目数;面上项目资助金额8万元,每个学院限报2项(附属医院除外),博士点申报学科增加1项指标;重点研发项目资助金额30万元。附属医院不设限项名额,需提交排序推荐名单。
3. 申报人需登录“辽宁省科技创新综合信息平台(http://218.60.151.64),进入计划项目管理系统“项目申报”模块,点击“新增项目”菜单,选择辽宁省科技计划联合计划进行相应类别项目申报,网上申报受理截至时间为2024年11月15日14:00。系统提交后打印纸质版申报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等支撑材料提交科研处A211室,纸质版材料接收日期截止2024年11月15日15:00。
4. 省科技项目的资金管理按照省科技厅及我校相关文件执行。
5. 申请人提交的项目申请涉及科技伦理敏感领域的,应当经过伦理审查。
6. 项目实施周期统一填写为2024年11月1日至2026年11月1日。
三、指南要求
(一)博士科研启动项目和面上项目的支持方向
(1)生物计算与人工智能技术,(2)智能感知与通信技术,(3)恶性肿瘤的发病机制及诊治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4)骨科疾病发病机制的基础研究及治疗新策略,(5)新能源产业化技术及新能源产业低碳回收利用技术,新型能源催化技术,(6)小浆果种质资源开发与生物育种技术,(7)半导体光电材料、器件及航天航空、交通运输领域中特种材料的研发与制备技术,(8)滨海软土工程智能建造技术与风险评价,(9)新型制冷机械节能减排技术。
(二)重点研发项目的支持方向
(1)新一代信息技术
1. 毫米波雷达非接触式心血管疾病监测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
指南内容:采用毫米波雷达非接触式EGG监测系统探索心脏机械活动和心脏电活动之间的关系,通过3D波束形成技术实现精确的心脏机械活动监测;设计一系列的信号处理算法从射频信号中提取四维心脏运动信号,全面描述心脏的机械活动;设计深度神经网络来解决心脏相关域变换问题,实现以端到端方式用RF输入重构化ECG输出;针对一至两种典型心脏疾病设计疾病监测模型,实现对心血管疾病的实时监测。
考核指标:设计2-3种新的信号处理算法来精确去除呼吸信号;实现1-2种深度神经网络模型训练分别学习RF信号到心脏隐藏特征和隐藏特征到ECG的映射函数;建立1-2种心血管疾病监测模型,完成疾病监测功能;申请2-3项国家发明专利;发表高水平论文3-5篇。
2. 基于NeuCube平台类脑计算模型的DNA存储编码研究
指南内容:针对DNA存储中编码效率低的问题,分析类脑计算相互作用网络神经元的特点,建立基于NeuCube平台新的类脑计算模型的定义以及构建准则;对神经元参与训练和学习的过程进行监督;利用设计的模型对已有DNA存储序列进行学习,并详细分析DNA存储中杂交反应的特点,将汉明距离、最小自由能、解链温度、动力学和热力学等条件进行整合,设计网络模型的激活函数和损失函数;将构建的类脑计算模型在Neucube平台实现;对性能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进一步反馈调整模型,搭建面向DNA存储的类脑计算模型,提高编码效率,研发DNA存储编码的应用软件,为科研成果产品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考核指标:建立1-2种基于NeuCube平台新的类脑计算模型的定义以及构建准则;设计1-2种DNA编码约束条件整合方法;搭建1种面向DNA存储编码的类脑计算模型;研发1套DNA存储编码的应用软件;培养研究生2-3人;在国内外重要期刊或会议上发表高水平论文5-6篇;申请发明专利2-3项。
(2)低碳环保与新能源
1. 甲醇在线制氢与高温燃料电池的热电耦合与协同强化研究
指南内容:针对在线甲醇重整制氢的过程研究和设计优化,研究制氢中燃烧和重整、燃烧和预热等多过程耦合,并进行高效传热、传质和反应结构的集成化设计;研究高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关键部件制备技术及系统集成管控技术;通过甲醇现场快速制氢与高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能量匹配与控制策略、运行特性规律的研究,实现在线甲醇制氢与高温燃料电池的热电耦合集成系统稳定运行。
考核指标:通过关键材料、核心部件、系统集成等核心技术的研究创新,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在线甲醇制氢与高温燃料电池的热电耦合系统样机,室温无需外电源直接启动,全系统发电效率(LHV)≥50 %,寿命≥1000 h(性能衰减10 %),能量转换效率到达85 %;申请发明专利2-4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5篇。
2. “双碳”目标下制氢、储氢及碳捕集基础研究
指南内容:研究具有高反应活性和长周期稳定性的光热协同催化材料体系的可控制备方法,探究光热协同催化材料体系制氢和捕集行为评价及太阳能全光谱驱动光热协同作用机理研究;揭示材料体系光热协同增效机制以及制氢和碳捕集反应转化历程和途径;阐明聚光太阳能全光谱捕获过程中材料表/界面的多因素、多尺度效应对光热能量传输及转化影响机理,揭示极端能流条件下光场-温度场-应力场等多物理场耦合对光谱选择性吸收、能量转化和系统运行的影响规律;构建复杂空间结构的光热催化反应器内传热传质模型和能量转换品位耦合模型以及优化反应器的结构设计和能量运行模式。
考核指标:建立低能耗、中低温条件下(< 200 ℃)高效和规模化光热协同催化制氢和碳捕集技术与方法1-2种;获得具有高反应活性和长周期稳定性的光热协同材料体系2-3种;聚光太阳能热力学转换极限值不低于70 %,催化材料的太阳能全光谱吸收范围为0.25-2.5 μm,光热转换效率 > 75 %;获得光热反应器优化设计原则及热质传递过程强化方法1-2种;研究成果在国内外期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不少于2篇,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不少于2项。
(3)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
1. 海洋医用生物材料开发及制品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
指南内容:系统筛选海洋生物及海洋微生物来源的多糖及蛋白类物质,开发新型药用辅料和药用载体材料,进行安全性评价研究;针对海洋来源药用辅料开展医药级原料工程化关键技术研发;结合材料学、药学和医学工程,开发海洋来源医用生物材料的新产品,实现海洋来源医用生物材料在医用敷料、药物载体、功能食品等方面的应用。
考核指标:建立海洋来源药用辅料开发及评价体系,筛选5种以上具有应用潜力的新型药用辅料和药用载体材料;建立海洋来源药用辅料医药级原料的生产工艺流程,使产品达到国家标准;研发出海洋来源医用辅料、药物载体、功能食品等产品2-3种;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4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5篇。
2. 海洋抗骨质疏松小分子药物的多维度筛选及作用机理研究
指南内容:针对老年常见疾病骨质疏松临床治疗药物副作用大,效果不显著
的问题,利用网络药理学,GNPS分子网络技术,基因组筛选技术及计算机辅助筛选技术,建立活性导向筛选、结构导向筛选、合成基因簇筛选及计算机辅助筛选相结合的多维度筛选技术,实现海洋抗骨质疏松小分子药物的高通量定向筛选;结合筛选结果,制备具有抗骨质疏松活性的小分子海洋药物,从细胞水平、动物水平及分子水平阐明其活性及作用机理,以确定其药用价值和临床应用前景,为开发相关药物打下基础。
考核指标:建立多维度筛选海洋抗骨质疏松小分子药物技术,筛选准确率不低于80 %,三维小分子化合物入库分子不少于10000个;分离单体化合物不少于100个,纯度不低于95 %;发现2-3个具有抗骨质疏松作用的海洋小分子前体化合物;建立细胞模型,在细胞、分子水平上阐明候选天然化合物生物抗骨质疏松作用机理;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5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不少于2项。
(4)医疗卫生
1. 基于数智化多模态的术后谵妄风险预测和早诊技术的创建及应用
指南内容:针对术后谵妄发病急、临床表现不明显、严重程度波动等现状,
融合患者多模态数据和数智化技术,开展术后谵妄风险预测、早期诊断、个体干预的应用研究。集成患者围麻醉期多模态数据、脑电频谱分析技术联合机器学习,研发术后谵妄发病风险预测系统、早诊分型系统、个体干预系统。创建数据驱动的术后谵妄围麻醉期精准预测治疗新范式。
考核指标:研发1-2项术后谵妄智能风险预测与早诊新技术,早诊率相对提高10 %以上;构建1套术后谵妄诊疗知识图谱;基于所研发的数智化早诊技术构建1套中国多模态多维度术后谵妄统一评价体系,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3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不少于2项。
2. 基于规模化肿瘤类器官库的肿瘤个体化治疗研究与新药研发
指南内容:构建常见肿瘤类器官活库,整合人口学、基因组学和临床疗效数据,建立多维度综合数据库;基于患者个体化肿瘤类器官开展药物和放疗敏感性研究,通过临床队列比对研究,分析类器官的响应模式并评估预测价值;利用治疗抵抗的肿瘤类器官模型,研究肿瘤治疗抵抗机制,鉴定治疗抵抗相关分子,为新药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考核指标: 完成9种常见肿瘤类器官建库,规模达到500例以上,形成整合人口学、基因组学和临床疗效的多维数据库;完成包含至少30例患者的肿瘤类器官模型用药反应与临床疗效对比的队列研究,分析其一致性与预测价值;基于肿瘤类器官筛选新型抗肿瘤药物,提供3个针对治疗抵抗的药物转化靶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3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不少于4项。
3. 基于数字化骨科技术的各关节修复重建治疗策略的研究
指南内容:从解剖学基础研究入手,研究人体内部的软骨库和骨瓣库,同时通过人工智能辅助进行关节修复关键因素的探索,然后应用数字化骨科技术把软骨库结合骨瓣库进行关节重建,最后根据自身软骨与骨瓣的不足之处,深入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及支架材料等应用研究,开发个性化增材制造产品以及组织工程化产品并实现临床转化。
考核指标:建立人体软骨库及骨瓣库。制定关节修复影响因素量化表格及分期与治疗标准量表。开发出3-5个性化增材制造产品及组织工程化产品并实现临床转化,如多能干细胞、外泌体、壳聚糖及胶原等支架材料。发表高水平SCI 3-5篇,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2项。
4. 肿瘤细胞耐药基因调控特征及机制研究
指南内容:针对肿瘤耐药的关键效应分子及新型关键调控分子,解析肿瘤发生与治疗过程中肿瘤细胞耐药基因异常调控的分子机制;解析肿瘤治疗过程中耐药基因变异特征,探索其与肿瘤进展及疗效的关联;应用高通量药物筛选平台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筛选肿瘤耐药基因调控相关的治疗靶点。
考核指标:明确3-5个影响癌症治疗的耐药基因调控特征并阐明其分子机制;鉴定出3-5种有望用于肿瘤治疗靶点;获得 2-3套肿瘤耐药基因突变图谱;发表高水平SCI论文不少于2篇。
5. 毛壳菌次级代谢产物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
指南内容:以毛壳菌次级代谢产物为研究对象,采取多种体外活性实验相结合阐明具有潜力的抗肿瘤先导化合物的作用机制。通过网络药理学技术和高通量药物筛选平台,筛选化合物特异性新靶标,探讨化合物对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的差异靶点的相关性,特异性靶向能力,阐明对细胞周期、凋亡、EMT、免疫检查点的调控作用及免疫调节机制。
考核指标:从毛壳菌次级代谢产物中发现具有潜力的抗肿瘤先导化合物,搭建天然活性药物筛选平台;经体内外药效、毒理实验、肿瘤类器官模型验证,揭示毛壳菌次级代谢产物抗肿瘤作用及免疫调节的分子机制;构建肿瘤类器官模型,加速新型抗肿瘤天然化合物的研发和转化;发表高水平论文 2-3篇、申请发明专利1-2项。
6. AD高危人群多尺度时空演化特征研究及筛诊治防体系构建与应用转化
指南内容:针对AD早筛早诊早治临床难题,采用多尺度全模态影像数据分析体系,构建适用于研究微观-介观-宏观多尺度脑时空连接组的模型,探讨主观认知下降人群(SCD)向AD转化过程中,前额叶-内嗅-海马的微观、介观和宏观多尺度时空变化特征,并找到可用于预警AD转化风险的特征性影像标志物。验证易损伤脑区时空变化特征,证明风险因素发生作用机制,提高早期发现脑损伤的特异性与敏感性。
考核指标:建立AD疾病谱系人群影像数据库;提取3-4种AD风险人群转化为AD的特征性影像标志物;构建微观、介观和宏观多尺度时空演化特征;构建1套AD筛诊治防体系/认知康复评价系统;授权国家专利2-6项,发表高水平论文 2-3篇;实现1项成果转化。
四、申请条件
1. 本年度同一负责人限申报1个项目,省级科技计划、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专项在研项目负责人不得作为项目负责人申报;已获科技厅资助的项目负责人不得申报博士科研启动项目(各学院提交推荐前排查);面上项目有1项学校提供资金的在研课题负责人不能申报(各学院提交推荐前排查);重点研发有2项学校提供资金的在研课题负责人不能申报(各学院提交推荐前排查)。
2. 博士科研启动项目申请者应具有博士学位,男不超过40周岁(1984年1月1日以后出生),女不超过42周岁(1982年1月1日以后出生),且博士学位获得在2021年1月1日之后;
3. 面上项目申请者原则上应在1979年年1月1日以后出生,且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
4. 重点研发申报者在1964年1月1日以后出生,且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
五、项目结题
(一) 结题标准
1. 博士科研启动项目负责人应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为目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可直接满足结题要求;若项目实施期间未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结题时需发表高水平论文两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
2. 面上项目负责人应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为目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可直接满足结题要求;若项目实施期间未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结题时需高水平论文三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
3. 重点研发项目结题时需附项目执行期内邀请国内外专家来我校讲座2次以上(含两次),参加国内/国际会议2次以上(含2次)证明材料,专家邀请费由重点研发项目经费支出。在完成上述要求外,重点研发项目负责人还应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重大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为目标,完成指南要求的各项考核指标可结题;或获得国家级项目或项目执行期内项目负责人获得各类项目到账经费达200万元以上(自筹项目、经费配套等除外)可结题。
(二) 结题奖惩机制
1. 省科技项目实施滚动奖励机制,10 %优秀结题项目将给予滚动支持。
2. 博士科研启动项目优秀结题项目自动获得省科技项目-面上项目的继续支持;面上项目优秀结题项目自动获得重点研发项目的继续支持,重点研发项目优秀结题项目自动获得省科技厅资助的科技厅项目。
3. 项目实施周期内未达到结题标准的项目将在科研处登记备案,直至到达项目结题要求为止。博士科研启动和面上项目登记备案期间、未达到结题要求前,科研处不受理其所申报的纵向科技类项目(国家级项目除外);重点研发项目登记备案期间、未达到结题要求前,科研处不受理其研究方向与所在团队成员关于科技厅重点研发项目的申请。
联系人:科研处 夏老师 87403861,15942651517